建國歷史的變遷
- 基輔羅斯(古羅斯國家,862年至1242年)
- 佛拉迪米爾-蘇茲達爾大公國(1157年至1389年)
- 莫斯科公國(1246年至1389年)
- 莫斯科大公國(1389年至1547年)
- 俄羅斯沙皇國(1547年1月16日至1721年1月22日)
- 俄羅斯帝國(1721年1月22日至1917年9月1日)
- 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9月1日至1917年11月7日)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維埃俄國;1917年11月7日成立,1922年至1991年屬於蘇聯)
-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2年12月30日 - 1991年12月26日)
- 俄羅斯聯邦(1991年12月25日 - 至今)
蘇聯共產黨在列寧領導下取得政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亦就此成立。在列寧和其後繼者史達林的領導下,蘇聯由一個農業國迅速工業化,並且實行農業集體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納粹德國後,成為冷戰中的紅色超級大國。到了1980年代晚期,蘇聯進行了多項激進的改革,然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已病入膏肓,最終於1991年解體。
1991年12月25日更名為「俄羅斯聯邦」,通稱為「俄羅斯」或「俄國」
是俄羅斯沙皇國、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共和國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以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國際義務的繼任者。
國家首都的變遷
- 862年至882年 - 諾夫哥羅德
- 882年至1243年 - 基輔
- 1243年至1389年 - 佛拉迪米爾
- 1389年至1712年 - 莫斯科
- 1712年5月21日至1728年 - 聖彼德堡
- 1728年至1732年 - 莫斯科
- 1732年至1918年 - 聖彼德堡(1914年8月18日改名彼德格勒)
- 從1918年3月12日至今 - 莫斯科
俄羅斯民族
俄羅斯人(俄國人)或俄羅斯族(русские)是東斯拉夫人的一個族群
根據2002年人口普查,俄羅斯族佔俄羅斯總人口的80%
現代俄羅斯民族是從過去東斯拉夫人中不同部落所組成的南北兩個民族混合組成的。
基因分析證明現代俄羅斯人與波蘭人或烏克蘭族沒有多少區別,有極深的淵源
另一群斯拉夫人從6世紀開始從波美拉尼亞向東北波羅的海遷徙,他們遇到了瓦蘭結亞人
並設立了重要的地區中心大諾夫哥羅德。這些斯拉夫人也在今天的特維爾州和別洛焦爾斯克地區定居。
他們和芬蘭-烏戈爾人混合,形成了後來的北俄羅斯人,說北俄羅斯方言。
他們擴展到羅斯托夫附近,在數世紀後與其他被分隔開來的斯拉夫人又聯繫上了。
但是在文化、傳統和方言上南北俄羅斯人依然有明顯的區別。
1917年俄國革命和俄國內戰後許多俄羅斯人為了逃避布爾什維克政權逃出俄羅斯,上百萬人成為難民。
白俄最初是指參加過白軍的人,後來泛指因為蘇聯共產黨奪權而逃離俄羅斯的人。
俄羅斯人是歐洲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約有1.4億人。其中約1.16億生活在俄羅斯,約2000萬人生活在俄羅斯的鄰國。約300萬人生活在世界其它地區。今天在俄羅斯外的俄羅斯人分布在前蘇聯國家如烏克蘭(約800萬)、哈薩克斯坦(約450萬)、白俄羅斯(約120萬)、拉脫維亞(約70萬)、烏茲別克斯坦(約65萬)和吉爾吉斯斯坦(約60萬)。
圖片源自ru.hujiang.com
俄羅斯語言
俄語是亞歐大陸上地理分布最廣的語言,也是被使用最多的斯拉夫語族語言。
它屬於印歐語系,與白俄羅斯語和烏克蘭語一起組成目前還存在的三個東斯拉夫語支語言
俄羅斯東正教
俄羅斯約63%的居民自稱信奉東正教。其中大多數屬於俄羅斯正教會,
該教會在俄羅斯民族感形成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其它國家裡的俄羅斯人則歸屬當地的東正教會。
這些教會或者直接與俄羅斯正教會相連(比如烏克蘭),即使不信教的俄羅斯人
在文化上也把他們自己與東正教聯繫到一起。
俄羅斯地理位置
俄羅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時針序):
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
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丹麥自治領地)、冰島、瑞典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羅斯國力
俄羅斯是目前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國家,面積17,098,242平方公里,覆蓋九分之一的地球陸地。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蘇聯最大加盟國俄羅斯正式獨立,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軍備武器,綜合軍事力量居世界第二,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
在「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之間,俄羅斯是有較大影響力的強國,其軍工科技雄厚,特別是航太工業技術,居世界前列。此外,俄羅斯還是五個金磚國家之一。俄羅斯是世界人口第九多的國家,2014年有1.46億人。俄羅斯延伸整個亞洲北部,橫跨11個時區,涵蓋廣泛的環境和地形。俄羅斯有世界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
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俄羅斯亦是世界八大工業國之一(自1997至2014年,後來因為烏克蘭危機而被禁止參與),以及擁有世界最大的森林儲備和含有約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
俄羅斯聯邦為在冷戰期間曾與美國並稱的超級大國蘇聯的最大繼承國,其國土面積排在世界第一,人口排在世界第七(1.4億)。俄羅斯也繼承了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次,擁有否決權,是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並且擁有儲量最高的天然氣。
俄羅斯聯邦美其名實行的是聯邦民主制,所謂的以俄羅斯聯邦憲法和法律為基礎,根據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分立又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的原則行使職能。但事實上,這個國家今日的種種措施,在現任總統普丁的主導下,已逐漸走向縮限公民表達和參政權利的專制獨裁趨勢。
俄羅斯聯邦的軍事實力目前仍然是繼承蘇聯的世界第二。然而俄羅斯現階段人口結構嚴重老齡化成為制約其復興的重要因素。
<上文資料源自維基百科>
2015年5月俄羅斯紅場閱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M-4etIpKI
從兩首俄羅斯歌中看俄羅斯
卡秋莎(俄語: Катюша,英語:Katyusha)
又譯為喀秋莎,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就流傳於蘇聯歌曲。
本曲講述一個叫「卡秋莎」的女孩思念、盼望在邊防軍服役的愛人歸來的抒情愛情歌曲。
雖然卡秋莎非常有名,但它並不如卡琳卡般屬於俄國民謠。此曲於1938年由馬特維·勃蘭切爾(Матвей Блантер)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Михаил Исаковский)作詞,由知名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Лидия Русланова)首次演唱。然而有評論家指出卡秋莎並非由勃朗捷爾所作,而是源自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瑪伏拉》(Мавра)。卡秋莎是女性名字葉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的愛稱。在俄語的習慣上,很多名字除了暱稱以外還有愛稱以示親暱。例如,娜塔莉亞(Наталья)的暱稱是娜塔莎(Наташа),而娜塔申卡(Наташенька)就是愛稱。葉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的暱稱是卡佳(Катя),而愛稱就是卡秋莎(Катюша)。
~中譯歌詞~
卡秋莎
蘋果樹和梨樹花朵綻放, 茫茫霧靄在河面飄揚。
出門走到河岸邊,卡秋莎, 到那又高又陡的河岸。
一面走著,一面唱著歌兒, 唱道草原上空的蒼鷹。
唱道她衷心喜愛的男孩, 他的來信封封都珍藏。
啊!歌兒,女孩悠揚的歌聲, 請跟隨著光明的太陽。
飛翔到遙遠前方的戰士, 為卡秋莎來向他致意。
願他還記得純情的女孩, 願她的歌聲能被聽聞。
願他保衛著祖國的大地, 而卡秋莎守護著愛情。
蘋果樹和梨樹花朵綻放, 茫茫霧靄在河面飄揚。
出門走到河岸邊,卡秋莎, 到那又高又陡的河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RlAndXNVc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出動大軍, 兵分三路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蘇聯。
1941年7月3日,史達林發表廣播演說,號召全體蘇聯人民團結起來,全力以赴抵抗法西斯侵略,
在隆隆的炮火聲中, 飄散著"喀秋莎"這首歌的動人旋律, 鼓舞前線的戰士勇敢戰鬥保衛祖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98VagetWp0
圖片源自www.m4.cn
2014年 俄羅斯國歌創作版
從女孩到少女到女人.......一步步走向成熟,永遠不變的是你那大國沙文主義的霸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q0vE_zcFs
歌曲資料與音樂轉載自 Youtube
如果 俄羅斯 的經濟有好起來的話,再加上本身的軍事實力,那對世界的影響力就更大了。
南無阿彌陀佛..
依然在世界扮演一個野心勃勃的影武者
讓人憂心與不得不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