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漫談61~中國古代銀錠

2009032221:36

 

 
 

中國古代銀錠
 

通常只在螢幕的戲劇裡匆匆看過銀兩一眼,不是船形元寶就是碎銀子

上星期趁便走了一趟史博館〈館藏銀錠展〉

終於有機會實際一覽古代銀錠長得啥樣

無論成色、形式、規格、重量等,暗藏玄機可大

由於中國歷朝各代的貨幣制度原就不同

最早使用白銀為貨幣應追溯於春秋戰國時代

漢時限於貴族使用,唐起與西域交通頻繁,白銀流通逐漸廣泛

宋朝銀幣已流通於各個階層,並不受地區限制,形制日益繁複

元世祖至元三年時正式定名為「元寶」。自此「元寶」即成銀錠之通稱

到了明朝銀元寶才盛行,清朝起銀錠始為主要貨幣

因重量不一,按“兩”為主要計量單位,故銀錠又稱為“銀兩”

明清銀錠分官錠和私錠,私鑄銀錠鑄有私銀錢號,官鑄銀錠則鑄有銀局名

官錠有至高無上的公信力,二者有顯著不同地位

目前存世之古代銀錠以清末銀錠數量最多

 

古代銀錠流通後經常有傾鎔重鑄情形

朝廷對各地銀錠形制亦常無統一之規定,可並非個個長得船形元寶樣

眼下展示之銀錠形狀即有

束腰形、圓形、大翅形、方槽形、馬蹄形、馬鞍形、龜寶形......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撥空前往一窺究竟

國立歷史博物館3樓/華夏文物區/館藏銀錠展

下文擷錄史博館之公開的相關學習資訊……

                                          L.sf寫於2009.3.22

 

 

 

~資料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

http://www.nmh.gov.tw/zh-tw/Index/FullText.aspx?Para=%e9%8a%80%e9%8c%a0%e5%b1%95

轉貼圖文非商業用途,若有侵權請於[email protected]留言刪除,Thanks!

 

 

柳大吉船形銀錠

柳大吉船形銀錠 

18.6公分;寬5.7公分;高7.6公分
  編號:83-2087
 

    

  銀錠是古代的秤量貨幣,乃以重量來計值。銀錠的使用,始於漢代,當時主要用於保值,與黃金一樣,不做市場上的一般買賣。宋代以後,由於社會經濟發展之需要,原來作為保值的白銀,開始成為大宗買賣的貨幣;加以遼、西夏、金等異族入侵期間,常索求大量白銀以為議和條件,以致銀價高漲,影響民生甚鉅。宋室南渡後,政局安定,銀價才慢慢回穩。而工商經濟也空前繁榮。宋代產銀的地方,將近有三十州,其中以信州(江西)為最多,每年十萬兩以上。其餘如虢州、隴州、南劍洲、潭州等地,年產都有幾萬兩。明代中期以後,規定各地方的賦稅,都應折算為白銀繳納,從此白銀就成為市面上最主要的通行貨幣。
 

據出土資料,宋代銀錠的形狀沒有一定的樣式,如一九七一年蒙古巴林左旗上京漢遺址出土的崇寧四年額銀,為長方扁形,而徽宗天守節銀,卻是腰子形銀錠;兩種銀錠面上都有年代及記重的字樣。一九八○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公社出土一件陶罐,內裝銀器,其中有宋代束腰形銀鋌一件,下端左右有「出門稅」戳記各一。一九八○年湖南省信陽茶山鄉龔岡村出土一件南宋窖藏銀錠,首尾兩端成圓弧形,中間束腰。同年西安南郊陝西省戲劇院出土船形銀錠十四件,西安南郊大學東路出土船形銀錠兩件。綜合而論,出土宋代銀錠的樣式,有長方扁形、腰子形、船形不等,其中以腰子形最為普遍,因此腰子型可能為宋代銀錠的主要樣式。

本件銀錠呈現兩頭折翹起,呈七十五度向外斜出的角度,形狀如船形,底部鑄有「柳大吉」陰文三大字,正面無戳記。此件船形銀錠的樣式與西安出土銀錠相似,為宋代之樣式無疑,此樣式無論在流傳或出土上,均罕見,彌足珍貴。由於銀錠是秤量貨幣,前朝的銀錠多不予保留,常逕行銷熔後再行鑄造新銀錠使用,這也是宋元銀錠較為罕見的主要原因。


 

行中書省銀錠

行中書省銀錠

13.5公分;重1930公克
      編號:83─2090


 

銀錠為扁平砝碼狀,正面鏨刻「行中書省」、「五十兩」,及各負責監鑄官吏的名字,反面則陰刻「元寶」兩字,實重一千九百餘公克,成色十足,是元代的官銀。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用白銀作貨幣除文獻記載外,亦有不少考古出土實物。如一九七四年在河北戰國時代的中山國遺址中便發掘出銀貝幣四枚;同年在河南省扶溝縣的戰國楚墓中亦出土銀質布幣十八塊。漢時銀幣正式列入法定貨幣,如武帝元狩四年便鑄有白金三品,係以銀錫為幣材,分龍、馬、龜三品,但限於貴族使用。唐代與西域交通頻繁,白銀流通漸廣,特別在嶺南地區,商民買賣皆以銀。當時銀幣有鋌、餅、鈑、笏、笋、船形和銀錢等。如西安大明宮便出土過楊國忠進奉皇室的五十兩大銀鋌;西安何家村窖藏則發現銀質「開元通寶」四百餘枚。
宋代銀幣出土頗多,說明此時作為貨幣的銀已流通於各階層,並不受地區限制。其形制有多種,最普通的是錠,大錠重五十兩,小錠則重量不等。大錠兩端成弧形,束腰,上鏨文字,記註鑄造地、用途、重量、監鑄官吏和鑄工的姓名等。仁宗景祐二年,朝廷規定銀錠為法定貨幣,凡向公家繳納概以白銀為計,而政府發行紙幣亦以白銀為兌現基金。當時遼和西夏,以及後來的金與宋交易多強迫中國輸出白銀,遂使宋朝政府大量向民間徵收白銀,紙幣形同廢紙,國家財政亦因之崩潰。

金章宗承安二年鑄造「承安寶貨」銀幣,自一至十兩分為五等,每兩折銅錢兩貫,這是中國有法定計數銀幣之始。一九八
年代,黑龍江省便出土過五枚「承安寶貨」銀錠,面值均為一兩半,重59.3公克,銀錠上的押記鏨字完全相同,說明係官府統一鑄行。據文獻記載,金國治下民間交易完全以銀論價,銅錢和紙幣也流通,但彼此無固定的兌換關係。
元朝受金國影響,也重視銀錠,在滅宋前便大量使用銀錠,世祖至元三年更正式定名為「元寶」。自此以後,「元寶」便成了銀錠的通稱。其形制呈扁平砝碼狀,大的為五十兩,反面陰刻「元寶」兩個大字,正面則例鏨有鑄造地、監納、庫使、庫副、提舉司、秤子、銀匠等名稱。當時鑒於宋、金兩朝通貨膨脹之教訓,元政府特制定了嚴謹的銀本位鈔法,規定由中書省提舉司統籌其事,並一律以白銀為鈔本,有一定的兌換率,即鈔二貫值白銀一兩;而銀五十兩為一錠,故一錠銀值鈔百貫。各行省在發行鈔幣前必需有充足的銀錠作為準備金。這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貨幣制度。傳世及出土的元代銀錠頗多,顯示在元統治期間曾相當程度地貫徹過銀本位的鈔法。

明朝以後,銀錠成為主流貨幣
,其最大者重五百兩,一般則仍重五十兩;為方便交易,另有各式各樣的小銀錠。官方鑄行的銀錠上也鏨有鑄造地、重量,及工匠姓名、年號等。清代大體仿行,而各省鑄造尤為通行,因此名稱和形制非常繁多,迄清末始漸為機器鑄造的新式銀幣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