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漫談65~讀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

2009042607:35

 

 

讀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本名紀昀,字曉嵐,「昀」係日光之意,生於清雍正二年,卒於嘉慶十年。前些年由於電視劇集的風行與推波助瀾,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提起這位清代名儒的印象,不外乎文思敏捷、對答如流、急中生智,最有名的當屬他和乾隆間「老頭子」的趣聞,乾隆雖然賞識紀曉嵐的文學急智,但對他的評價卻如同跳樑小丑和無用的腐儒,在政治上並沒有重用他,但善用他在文學上的博古通今,授命他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紀曉嵐共耗費十三年時間編纂達成使命,於中國學術史上留下燦爛卓越的貢獻。

 

《閱微草堂筆記》係紀曉嵐晚年心靈世界的反映,花費十年心血之作,全書約四十萬字,計故事一千二百餘則,包括〈灤陽消夏錄〉、〈如是我聞〉、〈槐西雜志〉、〈姑妄聽之〉、〈灤陽續錄〉等五部筆記小說,其門生以他的居所「閱微草堂」命名編成,是清代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與蒲松齡的《聊齋誌異》並稱,盛行一時流傳後世。

 

紀曉嵐是一位閱歷豐富、行事練達、生性詼諧的官吏,卻也是身處宦海卻思圖清流的文人,種種的矛盾情結與複雜的心緒都蘊藏於《閱微草堂筆記》,若與《聊齋誌異》相較, 《閱微草堂筆記》反映出較深的思想內涵,寄託許多紀曉嵐的真實想法,有反封建禮教的寓意與精神,知識性、批判性和省思性強,文中羅列搜載許多上層社會的故老遺聞、官場醜態、社會底層心酸血淚、街頭巷尾的瑣談異事、甚或邊江士卒和少數民族的故事,內容縱橫上下,觸角多元有趣,看似荒誕不經,卻又含意深遠,以聽來或虛構的情節嘲諷現實的醜惡,讓讀者發噱之際,更有值得一再三思與反省的餘韻。

 

雖然《閱微草堂筆記》在許多後人心中,不若《聊齋誌異》的光芒耀眼,仍是一部不可忽視的經典佳作,透過紀曉嵐亦莊亦諧的談笑風生,我們不難發現某些封建社會的不合理現象與脫軌的畸形想法,到今天依然如故,讀古人書思今人事,文學的魅力之珍貴即在不受限於時空、語言、國界、性別、權勢等束縛,不論是透過白話文或文言文的表達方式,我們仍能感受到筆者欲傳達的深刻意念與精神,做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交流。
 

                                                   L.sf寫於2009.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