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漫談157~中國盜墓傳奇

2011102213:18

 

 
 
 
 
 

《中國盜墓傳奇》/時報出版/岳南、許志龍、商成勇合著

 

 
內容簡介
雞鳴狗盜之輩盜墓不足為奇,但為何連乾隆皇帝也盜墓?從先秦到民國,兩千多年來中國最不可思議的盜墓事件、盜墓與反盜墓鬥法大全,完整公開。
《中國盜墓傳奇》結合傳奇小說、經典史籍與考古學新發現,搭配兩百餘幅精彩插圖,以生動的筆法,讓掩埋於歷史塵埃的人物,破土而出,在在令人瞠目結舌。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曹丕
亂世梟雄曹操設官專事盜墓,自己卻廣置疑塚與盜墓賊鬥智;唐太宗高呼薄葬,仍然瞞不過盜墓賊的眼睛;清代東、西陵全遭軍閥惡寇盜掘,僅順治陵得以倖存……
迷了心竅的盜墓賊無孔不入,瑰麗的古墓葬文明慘遭凌遲。一代代官盜民盜洋盜各顯神通,讓一座座帝王將相陵墓在劫難逃。謎中有謎,案中有案,離奇詭異、橫跨兩千年的盜墓奇譚,共同搬演一段穿梭陰陽、入土不安的戲碼。
盜墓心法  「望、問、聞、切、聽」五字訣
盜墓工具  從古代的鐵鍬、鎬頭、洛陽鏟……,到現代的抽水機、電鋸、雷達、炸彈
反盜墓技術  塞石填沙、刀槍暗箭、兵器偶人、儲水鐵索、迷宮、虛墓和疑塚、毒氣與水銀……
 
作者簡介
岳南
  首位在全球廣有影響力的考古紀實文學作家,將考古發現與文化命脈、歷史事件與人世沈浮盡遣筆端,在古今交織的?事宏構裡重現人類的光榮與夢想、悲恨與無奈。先後出版《風雪定陵》(合著)、《萬世法門》(合著)、《復活的軍團》、《日暮東陵》及《尋找北京人》等,深受讀者喜愛,在全球銷量已達數百萬冊。其中《復活的軍團》和《風雪定陵》更被譯成日、英、韓、德等國文字出版,後者曾獲一九九六年《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
許志龍
  一九七年生,陝西渭南合陽縣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研究黑格爾《小邏輯》與中國古代歷史,同時兼及現代電子資訊研究。著有《最後一個大儒--梁漱溟》、《盜墓賊--中國歷代王侯陵墓之劫》(合著),以及大陸首部《中國網路問題報告》等。另有隨筆、雜文數百篇散見於國內外報刊。現為某雜誌社編輯部主任。
商成勇
  先後畢業於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西安政治學院法律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研究所),一九九年代開始研究考古與歷史。著有《戎馬男兒》、《叩問大地》、《古都生死弦》、《萬世法門》(合著)、《歷史並沒有消失》等,在國內外多次獲獎。
 
目錄
推薦序 盜墓學的百科全書周健
序章 殭屍復活
第一章 悲劇的誕生
第二章 先秦:盜墓史的發端
第三章 秦陵迷霧
第四章 漢代陵墓之劫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盜墓狂潮
第六章 眾說紛紜話隋陵
第七章 唐陵風雨
第八章 宋元盜墓與反盜墓
第九章 明朝墓葬之劫
第十章 清東陵被盜記
第十一章 滄桑東西陵
第十二章 「要想富,去盜墓」
第十三章 反盜墓技術揭秘
結語 願靈魂安息
後記
 
推薦序 ∕  盜墓學的百科全書周健(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人類文明被釘在十字架上,其遺址及遺物任憑後人宰割,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下,累積數千年豐富的文化層。五四運動時高舉全盤西化的大纛,打倒孔家店,卻刺激整理國故運動。文化大革命時上下集體中邪,瘋狂進行破四舊,卻使考古學和美學成就斐然。從歷代的暢銷書,可窺當時人心的所向。如心理學類大受歡迎,反映社會有病;風花雪月類大賣,可知讀者在集體夢遊;;風水命理類異軍突起,必為心靈空虛的投射。如今,盜墓文學類風起雲湧,豈非瘋狂陷入大作發財夢的泥沼。
 
  司馬遷曾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攘攘),皆為利往。」吾等所有的打拚行為,均隱含自利的色彩,即使自命為上帝僕人的傳教士,熱中傳播福音,亦因背負提升業績的壓力所以致此。「一夜致富」乃盜墓者的座右銘,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風水地理從業人員,建構光怪陸離的陰宅理論,使達官貴人身陷其中,深埋取之不盡的寶藏,使盜墓業者永遠不會失業。
 
  毀人宗廟、祠堂、祖墳,似乎十惡不赦,但盜墓者是否均有現世報?許多骨董均為墓中的明器,雖吸收日月精華,但陰邪之氣甚重,有無對收藏者帶來厄運?若視為嚴肅的學術課題,理應讓數字說話,風水命理一如民意調查,必須廣泛取樣,其統計結果方有可信度。
 
  從商代至清代(元代除外),遺留為數龐大的帝王墓葬群,若加上陪葬者,堪稱成千上萬。盜墓和貪污的共通性在於財富的重新分配。陪葬品流落民間,當可改善部分升斗小民的生活,聚斂民脂民膏,到頭來還是藏富於民。有緣千里來相會,緣盡則散矣。
 
  本書是由中國「盜墓文學」鼻祖岳南,以及許志龍、商成勇三人合著,依編年順序,詳述歷代盜墓發展史,插圖豐富,介於學術專著及通俗文學之間,猶如可隨時查考的盜墓百科全書。作者旁徵博引,甘冒大不諱,言人之所未敢言,透露許多「內部參考資料」和「武林密笈」。善良百姓以為盜墓者皆屬雞鳴狗盜之輩,其實皇帝、僧侶、軍人均會從事此種喪盡天良的勾當。
 
  儒家提倡「厚葬」、「久喪」、「事死如事生」,墨家則提出「薄葬」、「短喪」。「多疑教主」曹操「生前欺天,死後欺人」,首度以薄葬作避免被盜的迷霧,留下故弄玄虛的七十二疑塚。秦始皇兵馬俑聞名全球,但其陵墓至今仍完整如初,一旦開挖,必可與發現特洛伊(Troy)媲美。「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有「曾不知老之將至」、「死生亦大矣」、「後之視今,亦由(猶)今之視昔」名句)帖,是否陪葬於唐太宗的昭陵中?民國十七年,被收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的孫殿英,挖掘清東陵慈禧太后墓,震動海內。「變」乃永恆「不變」的自然律,蓋棺不一定能論定,歷史人物的時空定位,與墳墓的格局是否符合風水原理,並無必然的內在關係。
 
  臺灣海峽對岸的書刊,大批跨海東征,不啻為書肆注入新血輪,嘉惠讀者。政治八股(如:《xxx語錄》、《xxx思想》)類已被棄之如敝屣;休閒旅遊類專注吃喝玩樂,欠缺深度;親子關係類多屬紙上談兵,因為清官難斷家務事;基金股票類散發銅臭氣,卻並不保證人人發財。凡罹患考據癖和戀屍症者,不妨咀嚼考古類書籍,可浸潤至另一國度,遨遊時光隧道,享受「神交古人」(不含「心憂天下」)的樂趣。
 
  「萬事到頭一場空」,曩昔在求職時填寫應徵表格,其中的通訊處常分成現在及永久兩種,寡人在後一格中填下「天國」二字,雖引人訕笑,但並無不妥。
 
  「入土為安」為土葬習俗最基本的理論依據,基督宗教信徒在葬禮上必言「塵歸塵,土歸土」(Dust to dust, ashes to ashes.)因為「死」者,「歸」也,人從塵土裡來,必將回歸塵土裡去。但在非土葬的文化圈,風水之說無法立足。中國歷代帝王甫一登基即修築自己的長眠之地(元代例外),應有堪輿高手相中風水寶地,以庇佑千秋偉業。但十墓九空,如埃及雄偉的金字塔,亦多呈現人去墓空的景象,因自三代以降,未有不亡的政權,亦未有不被盜的陵墓。風水術士對死無葬身之地的帝王,如何影響其子嗣,避而不談。
 
  治國無方,大失人心,為崩潰的基因,祖先墳墓的種種,是否會穿透時空持續制約後代?子不語「怪力亂神」(或可解讀為「怪的力,亂的神」),又云「未知生,焉知死」。「性」與「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二大禁忌,對生命的開始與結束皆諱莫如深,好奇心重者,藉旁門左道獲取非學院派的知識,極易走火如魔。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曾言:「我們必定孤獨地死去。」(On mourra seul.)契合「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俗諺。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亦曰:「我不在乎;人只會死去一次;我們欠上帝一死。」(I care not; a man can die but once; we owe God a death.)墳墓並非吾等永久的棲身之處,如果相信生命的輪迴,以及天堂與地獄的確實存在,土葬的意義頓失所倚。
 
  陪葬越豐富則越有被盜的危險。靈體游離,漂浮穹蒼,在遺體旁堆積金銀珠寶,對死者毫無裨益。將財富深埋地下,與天地同朽,是否為明智之舉?墳場及垃圾場是考古學家的天堂樂園,只要見到骨骸和文物,則亢奮不已。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若不苦心經營陵墓,何來盜墓之必要?
  不勞而獲,人皆嚮往,騙比搶需要更高的智慧。本書的標題甚具創意,如:序章-殭屍復活,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意;第一章-悲劇的誕生,引用尼采的名著《(從音樂精神出來之)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第十二章-「要想富,去盜墓」,有唆使犯罪之嫌;第十三章-反盜墓技術揭祕,有錢有勢的世家大族應仔細研讀;結語-願靈魂安息,兼具招魂及懺悔雙重意義。
 
  「算盤一響,黃金萬兩」,「開張(盜墓、販毒)一回,可吃三代」。官盜、民盜、洋盜橫行,閣下心儀何者?日常生活如飲白開水一樣-平淡乏味,盜墓可能是大膽達人最佳的消遣。。
  各位親愛的讀者,平日為延續這具臭皮囊,必須付出相當的心血,如果心有餘力,不願忨歲愒日,不妨瀏覽此書,必有大開眼界的驚喜。
 
內文~第十三章反盜墓技術揭秘(節錄)
  像武則天的乾陵那樣傾一國之力和集當時最優秀的專家、工匠建造陵墓,並殫精竭慮,出謀劃策設置防盜措施的畢竟是少數。武則天的陵墓之所以歷千年而沒有被盜,除了墓道封閉嚴實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進深遠遠超過其他陵墓。盜墓賊若遇到墓道中鐵水澆巨石的情況,通常的破解之法是:大體估算墓道的長度和寬度,然後越過墓道,在接近墓室的山體上斜著向下打洞,將岩石一塊塊取出,不出半月或一月,即穿透山石,進入墓室。
 
  武則天之乾陵因進深大,墓道長,塞石多,若越過墓道在墓室上方的山體一側打洞鑿眼,勢同鑿一座大山,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則非同小可。而像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這類的中型墓葬,即使當年在墓道之中填塞巨石並以鐵水澆鑄,聰明的盜墓者在不能用牛向外拉的情況下,就會在墓道的盡頭上方斜著開山鑿石,用不了一個月便可鑿透岩層,結局仍然是一樣的。因而,有人面對這種狀況,便絞盡腦汁,另謀高招,以阻止盜墓者進入。於是,製造迷宮的方式、方法便誕生了。
 
  建陵的工匠大多來自民間,製造一個迷宮對他們來說並不是特別費勁和費周折的事。許多工匠從田野裡的老鼠打洞中吸取了靈感,對陵墓迷宮進行設計建造。中國北方的田鼠為了防止人類和其他動物侵害,同時也為了防止水害,在打洞時一般都設幾個洞口,洞中曲折回環,分上下數層,有的門洞平時用泥巴堵塞,以防雨水和蛇類的動物進入,同時也起到迷惑外部入侵者的作用。一旦遇到危險,則以最快的速度開啟封堵之門,進行隱蔽或奪路逃生。其靈活多變、巧妙機智的程度,絕不亞於一九六五年的電影《地道戰》,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事實上,在陵墓建造中,即使是設置迷宮,也遠沒有鼠洞複雜。一般的情況是在已經建成的墓室下部再造一個隱蔽的墓室,如同二層樓房。將假的棺槨和並不珍貴的隨葬品放於上層,尤多注重放置罈罈罐罐,以迷惑盜墓者。真正墓主的棺槨和珍品則放於下層,也稱為暗室。另一種方法就是在主室之外另辟側室,側室可以與主室直接相鄰,也可以通過一個長短不一的暗洞在別處另行開闢,一切要看具體地形地勢和可能給盜墓者造成的錯覺程度而定。
 
  盜墓者行盜的規律是從一個明顯陵丘頂部或側部,由上往下,或斜著向下打洞。有例外者則先打豎井,再於豎井底中打橫洞,平著進入墓室。但無論如何,不太可能從墓室的底部往上打洞,除非在打豎井和橫洞時,水平高度已超過了墓室的深度,那麼只有再從下往上鑽。這樣的情況偶爾有之,但畢竟屬於極少的例外。如果發生了類似例外,盜墓賊斜穿打洞正好打到了暗室中,或真的是由下往上鑽將出來,正好碰上下層的暗室,那麼鬼神也沒有辦法加以保護,墓主只能自認倒楣了。
 

  據說武則天的乾陵地宮就是以迷宮構成,當年的設計者頗費了一番心思,盜掘起來極其不易。盜陵者即便找見了乾陵墓道入口,從墓道進甬道、前室,也只能盜走很少一部分寶物。因為大量的陪葬品被放在後室,而後室則是另辟一通道與甬道相連,入口處又做了偽裝,與通常的構造大不相同,極不易被發現。當一九六年農民炸開一道裂口,考古人員清理並進行試掘時,發現位於主峰南面半山坡偏東處的塹壕隧道口,就是修陵者做的一個假地宮,其目的在於誤導,將盜陵者引入歧途。後來因國家文物部門聞知此情,不同意繼續試掘,隧道口回填,這個假地宮與真正的地宮有沒有關聯,內部結構如何,世人也就無從知曉了。不過從已發現的這類迷宮墓葬看,不外乎在下層和旁側另修暗室的模式。

 

  盜墓者在打洞盜掘時,首先遇到的必是上層墓室。當人進入後,自然是收拾外部的隨葬品,然後劈槨拋屍折騰一番。若入葬的年代與被盜的年代相隔久遠,盜墓者的疑心不會太大;若相隔年代較短,這就牽涉到棺內的屍體問題了。假如盜墓者在死者入葬後不久進入墓室,於燭光燈影裡好不容易劈開棺槨,準備發一筆橫財,卻發現棺內只有幾個破瓶爛罐,或幾件不值錢的破銅爛鐵,並無屍體存在,聰明的盜墓者立即就會明白,這是個假塚、假室、假棺,真正的墓主人一定藏在別處。這個時候,盜墓賊很有可能是懷揣一種被愚弄的憤怒,與得不到珍寶不甘心的雙重心理,開始在上下左右用盜墓工具四處挖掘敲擊,以找到真正的藏寶之所。
 
  為了防止這種凶險的情況發生,作為墓主的家屬,通常的做法是:一旦墓主死去,在停屍的幾天內,火速派人四處打探誰家近期有人死去,埋葬何處。等一切偵察清楚,則於夜深人靜之時,找親近之人悄悄掘開死者墳墓,將屍體拖出裝入麻袋,先行放置於墓主陵墓上層的棺槨中。待真正的墓主入葬之時,由一線的內情人專門給這個替身換上衣服,做一番偽裝,然後蓋棺走人,封閉墓門,此事就算萬事大吉了。當盜墓者進入墓室並劈棺拋屍後,雖見陪葬器物較少,與自己的預測出入較大,但因一時並無明顯破綻暴露,很可能藉此被蒙混過關,墓主得以長久地在地下安息。
一九五九年,山東安丘縣在興修牟山水庫時,發現一大塚,墓室早已被盜一空,屍骨被拋出棺外,地上滿是砸碎的陶器與瓷器,還有一些零碎的器物散落於墓室各處。眾人見狀,認為不過是一個通常被盜的大墓而已,並未引起特別注意。
 
想不到幾天後,一個娶不到老婆的光棍青年,因整天憋得心慌意亂無處發泄,用手中的鎬頭在墓室內亂撞一氣,突然感覺腳下不對勁兒,靜下心來重重敲去,地下發出咚咚的聲音。眾人聞知圍攏上來,出於好奇,一頓亂刨硬撬,竟出現了奇蹟。當一塊大石板被撬開時,下面埋藏著一個完整的墓室。此室比上層略小,但建造得卻比上層華麗,室內高臺上放有兩具棺槨,棺槨旁有幾個大小不一的隨葬箱,這顯然是一個暗室。眾人見狀,紛紛跳將下去,舉起鎬頭將棺槨和隨葬箱劈開,開始搶奪器物。棺內屍體保存尚好,被搶奪者拖出拋至一邊,隨葬器物很快被搶奪一空。極為有趣的是,那位光棍青年在陪葬箱中搶得了兩個罈子,打開蓋一看,罈子裡盛著滿滿的酒水,芳香四溢。有一平時嗜酒者走上前來要親自品嘗幾口以示鑒定,喝了幾口後大聲叫好。其他的人一看墓中竟有如此好酒,皆紛紛擁上前來品嘗。一陣混亂過後,兩罈美酒盡空。
 
幾天後,安丘縣文化館文物幹部聞知其事,專程前來調查,將部分被哄搶的文物收繳,但兩罈酒已進入了眾人的肚子,無法吐出,只得作罷。後來據研究,此墓為一處明代早期墓葬,兩罈美酒也自然屬於明代,很可能就是著名的安丘景芝「白乾酒」的前身,對研究山東最古老的酒作坊和最好的酒--景芝酒的來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惜的是兩罈酒點滴未剩,徒喚奈何了。
 
  這種以迷宮式埋葬來反盜墓的方式,馮素弗墓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一九六五年,遼寧省博物館考古人員在北票縣西官營子村將軍山東麓馮氏陵園「長谷陵」所在地,發掘了一座十六國時期北燕貴族馮素弗夫婦墓。據《晉書》記載,馮素弗為北燕天王馮跋之弟,北燕國的締造者之一,死於太平七年(西元四一五年)。該墓是關於十六國時期考古的重要發現之一,對瞭解當時中原和北方民族的文化關係有重要價值。
 
  據發掘簡報說,馮素弗墓分兩座,同塚異穴,都是長方形石槨結構,東西向。槨頂蓋以極厚的石板,槨內繪壁畫,有星象、人物、建築等內容。馮妻墓室早年被盜。槨內有一犬,棺內有幾塊碎骨。馮素弗墓土壙的西壁有小龕,內放陶罐、牛股、肋骨等物。木棺彩畫羽人、建築等圖像,棺環、棺釘鐵質而飾金,說明當時沿用漢制,皇族勛臣葬用「畫棺」。令考古人員奇怪的是,當打開內棺時,「人骨無存,只見到三枚中空如牙套的臼齒齒冠,但形體很小,當是兒童乳齒。」也就是說,這個棺內躺著的不是馮素弗,而是一個小孩。
 
  經現場勘查,馮素弗的骨骸自然朽毀和被盜墓賊拖出坑外拋棄毀壞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此墓為迷宮式墓葬,馮的棺內由一個小孩來替代,而馮本人的屍骨埋在何處,無從知曉。或許就是墓底的下屋,或許就在旁側,但考古人員始終沒有找到這座迷宮中暗室的所在位置。因而也有學者如曹永年推測,認為是一座「虛墓」,也就是潛埋虛葬的方式、方法。這類墓葬的特點是一主二墓或多墓,有公開的虛葬墓和祕密的實際葬處。十六國北朝時期,在各族上層統治集團中,曾普遍實行潛埋虛葬。而馮素弗墓則無疑是「經過科學清理的第一個『潛埋虛葬』的實例。」(〈說「潛埋虛葬」〉)
 

  所謂「虛墓」,就是空墓,與迷宮和疑塚相似但有區別。虛墓是針對實墓而言的,一般情況下,凡有虛墓的地方,相鄰處或不遠處就是真正主人的墓葬。若沒有這個真正的墓葬,也就不存在「虛」的問題了。晚清學者俞樾在其所撰的《茶香室三鈔》「孔子虛墓」條下,曾提到過此事。


  俞氏言有書記載孔子死後,他的弟子怕別人前來盜墓,就在真正的墳西邊建造了一個虛墓。後秦始皇東巡至此,果然下令發掘孔子墓塚。因虛墓比真墓要顯眼高大得多,秦始皇手下就對著虛墓挖掘起來,正挖掘間,突然從墓中跑出一隻白兔,秦始皇也顧不得九五之尊的架子了,撒腿便追,一直追到曲阜以北一條溝裡沒了蹤影為止。對這個故事,受過儒學熏陶頗重的俞樾老夫子斷為「妄說」。其理由是類似這種生前欺人、死後欺天的把戲,不是聖人孔子能做出來的,只有亂世奸雄如曹操者才能想得出、做得來,故斥為妄說。

 
  不過,歷史上確有以虛墓偽裝,掩人耳目的事實。著名史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的《梁紀一六.武帝太清元年》條下記載:「虛葬齊獻武王於漳水之西,潛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殺其群匠。及齊之亡,一匠之子知之,發石取金而逃。」從記載看,儘管用了虛葬的方式,且仿效秦二世胡亥殘殺修建秦始皇陵地宮工匠的方法,以防機密外泄,但還是沒有逃脫被盜掘的命運。
 
  既然設置虛墓仍不能阻止盜賊前進的腳步,有聰明狡詐者乾脆就來個疑塚式,以觀後效。所謂疑塚,就是比迷宮和虛墓發展前進了一步,或者說方式、方法更加極端。其特點是祕密建墓和祕密埋葬,讓世人弄不清,辨不明真正埋在了哪裡。當年楚平王葬入湖中即疑塚的先例之一。在中國民間名氣最大、流傳最廣的疑塚的設計者,當屬三國時的曹操。他所設置的「七十二疑塚」,堪稱古往今來疑塚之最,因而也被歷代文人墨客所重視,並以此編出了許多離奇的故事。這些在本書第五章已有介紹,就不再重復了。
 
  且說在秦末農民造反引發軍閥混戰而借機割據嶺南之地的南越王趙陀,在人生的晚年,出於對國家前途未蔔的憂慮,以及對盜墓者的恐懼,讓自己的心腹重臣、丞相呂嘉,挑選一批得力的人馬,在南越國都城番禺郊外的禺山、雞籠崗、天井等連崗接嶺的廣袤地帶,祕密開鑿疑塚數十處,作為自己百年之後的藏身之所,以讓後人難辨真偽而不遭盜掘。趙佗魂歸西天後,其孫趙眛與呂嘉以及幾位心腹臣僚做了周密嚴謹的布置後,於國葬之日,派出重兵將整個城郊的連崗接嶺處包圍得密不透風。稍後,無論是規制,還是規模都極為相似的靈柩,同時從都城番禺的四門運出,行進的送葬隊伍在靈幡的導引下,忽左忽右,忽進忽退,左右盤旋,神祕莫測。當運出的靈柩全部被安葬完畢後,除趙眛和身邊的幾個重要親近大臣外,世人無一知曉盛放趙佗遺體的靈柩以及陪葬的無數瑰寶珍玩到底祕藏於何處。
 
  黃武四年(西元二二五年)春,稱帝不久的吳主孫權,在得知趙佗死後曾葬有大量奇珍異寶並一直未被後人盜掘時,立即命將軍呂瑜親率五千名精兵,翻越霧瘴彌漫的五嶺,抵達南越國故地,大張旗鼓地搜尋、盜掘南越王家族,特別是南越王趙佗的墓塚。由於南越王趙佗及其後世子孫的墓塚極其隱祕,呂瑜和手下兵將於番禺城外的山崗接嶺處伐木毀林,鑿山破石,四方鑽探,在折騰了半年後,總算找到了趙佗曾孫、南越國的第三代王趙嬰齊的墓葬,並從這座墓穴深處盜掘出「珍襦玉匣三具,金印三十,一皇帝信璽,一皇帝行璽,三鈕銅鏡」等大批珍寶,令孫權大帝感到遺憾的是,直到呂瑜的精兵不得不撤出嶺南返回東吳腹地時,始終未能獲取有關趙佗和其次孫趙眛的墓葬祕所,哪怕是點滴的線索。
 
  孫權兵發嶺南掘塚覓寶的行動,再度引發了當地掘塚刨墓的風潮。當呂瑜的大軍撤出後,整個嶺南大地盜賊蜂起,希圖搜尋到連孫權大軍都無從探訪到的趙佗以及趙佗家族的墓葬,但發財夢想無不變成化為烏有。
 
   一九八三年六月九日 ,一夥民工在廣州郊外號稱象崗的山上刨土炸石,無意中炸出了越陀之孫趙眛的墓葬。這座呈崖墓洞穴多室墓葬保存完好,墓道填塞巨石,以石制頂門石封閉厚重的石門。可能當年趙昧與他那老謀深算的爺爺一樣,在死前設了疑塚,墓葬一直不為外人所知,從而躲過了繼孫權之後千餘年來盜賊的搜尋與探試。而關於第一代南越王趙陀墓在何處的問題,廣東方面的考古學家借用先進的探測技術,已在廣州城內城外可能想到的地方連續不斷地尋找、鑽探了五十多年,仍未找到一點蛛絲馬蹟,可見這位南越王是歷史上最為成功的設疑塚人之一。
 
 
本文資料轉載自博客來網站,非商業用途僅為推薦好書,若不慎侵權,請於[email protected]留言,將即刻刪除,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