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漫談27~詩與亭

2008101208:48

 

詩與亭

 

李白《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 長亭更短亭。

 

根據建築史料記載,中國對「亭」的使用,最早是在南朝至隋唐時代,煬帝闢西苑,苑中建了一座逍遙亭,結構華麗壯闊,突顯出帝王的霸氣,是古今難見的亭台。
 

到了唐代,大內禁苑中也有許多供觀賞的亭子,故有歌詠楊貴妃「沉香亭外倚闌干」詩句,另外當時夏季還流行一種特別的「自雨亭」,會自動下雨,雨從屋簷上往四外飛流形成一道水簾,在亭內的人便會感到一陣涼快。

而在宋徽宗時期,流行將各種石頭堆疊成山巒,或挖鑿大池塘,在山石小徑中蓋一些小亭子,在山巒上種植樹木,有如真的自然山水,這便是具有高尚美感的中國園林的發端。
 

我們可以發現,古代不但「亭」的式樣繁多,功用也繁多,例如接官亭、送別亭等等,進而與山水相結合,成為自然的一部分,至明清之際,更多精巧可愛的亭子出現了,如聽荷亭、扇面亭、滄浪亭、月到風來亭等等,琳瑯滿目引人入勝。

各式亭引領優雅清谵的文人生活,是文人園林中的重要建築,體現出「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巨隱隱於心」的悠閒暢快,在富於巧思的精緻涼亭中,詩興大發與暢言吟詩,乃人生一大樂事,多少千古絕句,都源於這方圓之間。
 

古語有「三里一短亭,五里一長亭」之句,說明「亭」這樣的建築,不但提供了旅人休憩片刻的薄簷,也記錄著離人告別的心傷,融於方寸現於詩詞,並與中國自然山水,結合出中國獨特和深刻內斂的文化傳統。
 

 

岑參《虢州西山亭子送範端公》~
百尺紅亭對萬峰,平明相送到齋鐘;驄馬勸君皆卸卻,使君家醞舊來濃。

 

李白《灞陵行送別》~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歧,云是王粲登樓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

 

~本文(略有更動)擷自知己出版/宋詞,我的憂鬱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