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史博館右側不遠)
官網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當期展覽 (ntcri.gov.tw)
神采飛揚/楊英風/1981年
<五月與東方-台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展
展期/2024.02.21-4.28 + 展區/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2F~4F
「五月」與「東方」兩畫會先後成立於1956-1957年間,作為具有強烈「革命性質」前衛畫會,
在1970年代以前遭受許多對立與批評聲浪。但是,在政府文化政策引導下,
透過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徵件計畫,許多藝術家
得以獲得海外參展、接軌國際的機會。無心插柳之下,催生出五月與東方畫會,
帶動臺灣戰後藝壇創作風格的轉向,進而成為臺灣美術史上「現代繪畫運動」萌發的關鍵力量。
資料源自/臺灣現代藝術的黎明:重逢史博館「五月與東方」特展 | 典藏ARTouch.com
鄉下老婦/席德進/1967年
吹皺的山光/劉國松/1999年
余光中詩作
荷的聯想/劉國松/1999年
余光中詩作
來契茶/陳景容/2010年
仿北京天壇造型的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推出「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特展。
以「國立歷史博物館與聖保羅雙年展」、「師輩畫家及支持者」、「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
四大單元展出144件書畫、雕塑等作品,亦有大量相關文件及書籍展示,
共計41位藝術家作品參展,借展逾30個單位,為近年五月與東方聯展規模最大、
展件數量最多的大型特展。展覽強調五月與東方畫會對臺灣藝術發展的重要性,
同時深入畫家的創作風格技巧、影響力以及藝術家生命的個人掙扎。
資料源自/臺灣現代藝術的黎明:重逢史博館「五月與東方」特展 | 典藏ARTouch.com
本次展覽共有三樓層展示空間,展場以「紫、綠、紅」三色代表三大單元。
1樓以紫色代表「師輩畫家及支持者」,其參展者包括支持五月畫會成立的臺師大教師廖繼春,
以及教導出「東方畫會」成員的李仲生老師,亦有孫多慈、張隆延、席德進、楚戈等藝評家和畫家;
另外臺灣現代詩社「藍星詩社」代表詩人余光中,以詩文詮釋現代抽象繪畫支持五月畫會的創作。
現場展示了余光中為劉國松水拓版畫創作的配詩〈吹皺的山光〉詩稿,
展現1950年代以降臺灣文學家與畫家唱和交匯的空前盛況。
資料源自/臺灣現代藝術的黎明:重逢史博館「五月與東方」特展 | 典藏ARTouch.com
1、2樓以綠色系代表「五月畫會」(Fifth Moon Group),取自法國巴黎「五月沙龍」,
意喻繼承大膽創新、自由、前衛等多元的實驗精神。起初在老師廖繼春鼓勵下,
由劉國松、郭東榮、郭豫倫、鄭瓊娟、李芳枝、陳景容共同成立畫會。
隨後加入了顧福生、莊喆、馬浩、李元亨、謝里法、胡奇中、韓湘寧、馮鍾睿、彭萬墀、
楊英風、陳庭詩等畫家。中期開始嘗試融匯東西方的現代藝術形態,並結合中國藝術精神。
資料源自/臺灣現代藝術的黎明:重逢史博館「五月與東方」特展 | 典藏ARTouch.com
走上3樓,展場紅色系代表著東方畫會(Ton-Fan Art Group),由李仲生畫室學生成立,
以李元佳、歐陽文苑、吳昊、夏陽、霍剛、陳道明、蕭勤、蕭明賢為首,被藝壇封為「八大響馬」
後期則有李錫奇、席德進、朱為白、秦松、陳昭宏、黃潤色等畫家加入。雖師出同門,
但每位門生的創作都大相逕庭。相較於「五月畫會」初期以全盤西化為創作目標,
受李仲生影響下「東方畫會」更強調中國傳統藝術在現代藝術中不可抹滅的地位
資料源自/臺灣現代藝術的黎明:重逢史博館「五月與東方」特展 | 典藏ARTouch.com
鳳凰來儀/楊英風/1970年
L.sf拍於台北2024.2.25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史博館右側不遠)
官網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當期展覽 (ntcri.gov.tw)
神采飛揚/楊英風/1981年
<五月與東方-台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展
展期/2024.02.21-4.28 + 展區/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2F~4F
「五月」與「東方」兩畫會先後成立於1956-1957年間,作為具有強烈「革命性質」前衛畫會,
在1970年代以前遭受許多對立與批評聲浪。但是,在政府文化政策引導下,
透過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徵件計畫,許多藝術家
得以獲得海外參展、接軌國際的機會。無心插柳之下,催生出五月與東方畫會,
帶動臺灣戰後藝壇創作風格的轉向,進而成為臺灣美術史上「現代繪畫運動」萌發的關鍵力量。
資料源自/臺灣現代藝術的黎明:重逢史博館「五月與東方」特展 | 典藏ARTouch.com
鄉下老婦/席德進/1967年
吹皺的山光/劉國松/1999年
余光中詩作
荷的聯想/劉國松/1999年
余光中詩作
來契茶/陳景容/2010年
仿北京天壇造型的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推出「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特展。
以「國立歷史博物館與聖保羅雙年展」、「師輩畫家及支持者」、「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
四大單元展出144件書畫、雕塑等作品,亦有大量相關文件及書籍展示,
共計41位藝術家作品參展,借展逾30個單位,為近年五月與東方聯展規模最大、
展件數量最多的大型特展。展覽強調五月與東方畫會對臺灣藝術發展的重要性,
同時深入畫家的創作風格技巧、影響力以及藝術家生命的個人掙扎。
資料源自/臺灣現代藝術的黎明:重逢史博館「五月與東方」特展 | 典藏ARTouch.com
本次展覽共有三樓層展示空間,展場以「紫、綠、紅」三色代表三大單元。
1樓以紫色代表「師輩畫家及支持者」,其參展者包括支持五月畫會成立的臺師大教師廖繼春,
以及教導出「東方畫會」成員的李仲生老師,亦有孫多慈、張隆延、席德進、楚戈等藝評家和畫家;
另外臺灣現代詩社「藍星詩社」代表詩人余光中,以詩文詮釋現代抽象繪畫支持五月畫會的創作。
現場展示了余光中為劉國松水拓版畫創作的配詩〈吹皺的山光〉詩稿,
展現1950年代以降臺灣文學家與畫家唱和交匯的空前盛況。
資料源自/臺灣現代藝術的黎明:重逢史博館「五月與東方」特展 | 典藏ARTouch.com
1、2樓以綠色系代表「五月畫會」(Fifth Moon Group),取自法國巴黎「五月沙龍」,
意喻繼承大膽創新、自由、前衛等多元的實驗精神。起初在老師廖繼春鼓勵下,
由劉國松、郭東榮、郭豫倫、鄭瓊娟、李芳枝、陳景容共同成立畫會。
隨後加入了顧福生、莊喆、馬浩、李元亨、謝里法、胡奇中、韓湘寧、馮鍾睿、彭萬墀、
楊英風、陳庭詩等畫家。中期開始嘗試融匯東西方的現代藝術形態,並結合中國藝術精神。
資料源自/臺灣現代藝術的黎明:重逢史博館「五月與東方」特展 | 典藏ARTouch.com
走上3樓,展場紅色系代表著東方畫會(Ton-Fan Art Group),由李仲生畫室學生成立,
以李元佳、歐陽文苑、吳昊、夏陽、霍剛、陳道明、蕭勤、蕭明賢為首,被藝壇封為「八大響馬」
後期則有李錫奇、席德進、朱為白、秦松、陳昭宏、黃潤色等畫家加入。雖師出同門,
但每位門生的創作都大相逕庭。相較於「五月畫會」初期以全盤西化為創作目標,
受李仲生影響下「東方畫會」更強調中國傳統藝術在現代藝術中不可抹滅的地位
資料源自/臺灣現代藝術的黎明:重逢史博館「五月與東方」特展 | 典藏ARTouch.com
鳳凰來儀/楊英風/1970年
L.sf拍於台北2024.2.25
不明所以,冒出一朵朵荷花,
招來消失已久的,
紅蜻蜓,
原來在某在時刻,
幸運一定會出現,
南無阿彌陀佛,闔家平安吉祥。
進入炎夏後會少出門
到時再來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