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前的一個月(4月中旬) 獨自報團參加金門三日行
~ 金沙鎮 / 山后民俗文化村 ~
第二次拜訪金門 此行參訪不少古厝聚落 山后民俗文化村是第一站
金門縣金沙鎮三山里山后61號
「山后」南面是寨仔山、西是獅山、北是望龜岩等丘阜,東方係一平地通往海濱,地點隱僻,
避風納海,對周圍村落而言,此地點都在山之後,故名「山后」。
山后依其聚落發展可分三部分:最低部分的屋舍朝向村前之池沼地,呈半月形築建;
最高部分背倚獅山,闢建最早,至今己有八百多年,房舍格局不一,朝向較不一致;
中間部分則是金門人稱的『山后十八間大厝』。
金門的民俗文化村座落於金沙鎮山后村中堡,是十八棟雙落的閩南古厝,也屬於梳式建築。
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其中的十七棟為旅日華僑王國珍、王敬祥父子,
在日經商發跡,致富鉅萬,在山后闢建中堡族居。而另一棟則是清廷誥授中大夫王德經的宅第。
『山后十八間大厝』,依山面海,井然有序。所用建材來自漳州、泉州,甚至遠至江西一帶。
從闢建至完成,費時二十餘年,呈現整齊、精緻的建築風貌。
民國64年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為保留文化建築遺產,斥鉅資整修,民國68年復舊改建後,
始訂名為「民俗文化村」開放參觀。
資料源自http://www.tkchou.url.tw/KinMen/KM-Day0305.html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大門生動的門神彩繪到樑上的美麗木雕,都能看到閩式建築的獨特藝術感
整修後沒有太多的更新或變動,可見百年前宗祠建立時的原始樣貌
金門人傳頌「有山后富,無山后厝」
大夫第
王敬祥之兄王敬濟,曾捐貲納官至「清中議大夫」,故名為大夫第,
此匾額落款為光緒乙巳年(1905年),應該是此棟落成後五年才掛上去的
該建築為十八間大厝中最後完工,用料與裝飾最華麗精緻。
建築格局為二落左突歸有外深井,外深井內左側有口井。
海珠堂
聚落中間有一棟特別雄偉的二層樓建築,名為海珠堂,當時是規劃作為學堂使用,
大門前有個半月池,雕工相當精緻。
設有四室二館,前面是架高台基的大廳,左側為王國珍紀念館,右為王敬祥紀念館,
館內展示當年資助國父革命,往來信件、感謝狀、支部長委任狀等等。
上述資料源自https://paulyear.com/2016-11-17-1901/
雜貨店內陳列架上各種酒琳瑯滿目
王阿婆小吃店
~ 金沙鎮 / 獅山砲陣地 ~
獅山砲陣地位在山后民俗文化村後面的獅山,是現存唯一的坑道式榴彈砲陣地,
又名為震東坑道,取「威震金東」的意涵。
坑道全長508公尺,平均高度達4.6公尺、寬3.6公尺,相當寬敞。坑道於2011年轉化觀光使用
開放參觀內部戰備室、庫房、砲彈室、砲堡,牆上刻有精神喊話與軍訓標語,保存了完整陣地設施
尤其是823砲戰期間立下戰功的8吋榴砲,射程達17公里,威力巨大,可見當時戰況之猛烈。
展示823砲戰期間立下戰功的砲彈
如今戰爭的恐怖不再,獅山砲陣地著名的砲操表演,在遊客眼前演譯發射砲彈的流程,
雖然已不像過去那般驚懾,但鏗鏘有力的答數與步伐,仍為參觀的遊客留下深刻印象。
砲陣操
每週四砲操停演,每日共六場,週末及例假日,增加一場次
坑道外可看見遼闊海景
獅山砲陣地旅遊服務中心
L.sf拍於金門2021.4月中
戰地風光
保留了很多歷史的遺跡
下次自由行
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