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說故事116~莫內花園(四)靈魂之窗

2011042308:41

 

 



 

莫內繪畫的一生都在探究光,晚期搬到吉維尼,醉心於園藝,建造了一座美麗的花園,他曾說:「 我最為完美的傑作,就是我的花園。」其精心設計栽植花卉的色彩與層次,呈現出一片花海或繽紛色調的變化並在園內搭建了一座日本橋和蓮花池, 經常於池畔一隅靜坐,沉迷的觀察瞬息萬變的光影,光影的變化不是季節性,而是每一秒的消長,充滿魔幻與靈動,他曾經因光影的變化而在身旁放了四個不同的調色盤,不斷的嚐試畫出各種光影在靜物上產生的影響和變化,努力和時間及光影賽跑,在畫睡蓮作品系列如此,描繪盧昂教堂作品系列亦然。

盧昂大教堂

梵谷因陷於瘋狂而割掉自己的耳朵,而莫內晚年卻深受白內障所苦,甚至曾瀕臨失明狀態,這對一位畫家而言情何以堪,就像鋼琴師失去雙手一樣,但他仍然堅持作畫,直到醫生嚴厲制止,在此時期他的畫風因病變有很大的轉變,莫內:「我拼命創作,想在看不見之前,把一切都畫出來。」

他在睡蓮系列中水平或垂直和多層次的描繪睡蓮與水及光影的多重關係,大量使用紫色、綠色、藍色等,有時因欣賞者的腳步移動視線,會產生畫布裡光影也隨之遷動感,這是一種神奇的體驗及發現,還有部分畫作四角的蓄意留白,也延展一幅畫的想像和運用空間。而在莫內視力衰退期間,雖然他十分努力呈現景物原有的色澤,畫出的影像漸趨朦朧和抽象,紊亂和濃厚的用色與構圖,亦透露出其憂悶的心緒,不再只是柔美浪漫的睡蓮圓舞曲,而是悲壯的命運交響曲,下面轉載的這篇短文,即可明顯窺見前後的不同

                                                                                                       
L.sf寫於2011.4.23
 

 

西洋繪畫史上的印象派 ( 外光派 ) ,乃以客觀的態度,研究物體外表光線的反射,以「色彩分割」、「視覺混合」、「油彩堆厚」為作畫技法,將瞬間所見的剎那之美,忠實地畫出來。話說西元 1874 4 月,一群包括莫內、雷諾亞、畢沙羅、賽尚‧‧等三十位遭傳統學院派排擠的冷門畫家,於巴黎攝影家納達爾 (Nadar) 的工作室,展出 165 件作品,名為「畫家雕刻家版畫家之匿名協會展」。其中莫內的一幅作品「印象日出」 (1873) ,由於用筆簡略、大膽,卻被一位美術評論家路易里洛伊 (Louis Leroy) 揶揄嘲弄,稱之為「一群印象主義者的畫展」。這群深具創造力的畫家們,雖然受到冷酷的批判,仍再接再厲,於西元 1877 年舉行的第三屆展覽會,即自稱為「印象派」畫展。

欣賞莫內的畫,常可感覺到自然光線的鋪陳,對於相同對象,不同時間,光照射的角度、強度不一,即有不同色彩的變化 ( 下圖一、二 ) 。依據其年譜記載,西元 1908 年莫內 68 歲時,視力衰退,眼前總覺有層薄霧遮於前,經診斷為老年性白內障。此症並無特效藥治療,嚴重時只得以手術摘除治療之。西元 1922 年,莫內白內障惡化,瀕臨失明狀態,然莫內仍繼續繪畫,並始終執著於捕捉瞬間的真實,即「忠於視覺所見」,結果顯示,其畫漸漸少了亮麗的淺藍色,而變成昏暗的黃紅色,細微筆觸亦漸趨模糊 ( 下圖三、四 ) 同年九月,遭醫師禁止其繼續作畫。  

 

藝術評論家對其晚年畫風丕變,當然有各自獨特的解讀。唯若以眼科學來解釋,當水晶體老化時,混濁之白內障,有如髒掉的相機鏡頭,影像自然模糊不清。醫師若以儀器 ( 細隙燈 ) 檢查,一般老年性核性白內障呈現黃紅色混濁,則依據表現色理論,顯示水晶體乃透過黃光、紅光,而吸收藍光與青綠光 ( 因黃藍、紅青互為補色 ) ,則病患所見,自然多為黃紅色而少青藍色。依此推論,莫內繪畫,無論其視力之良窳,確實是盡其所能,堅持將其所能見者 ( 光與色彩 ) ,忠實地畫出來,真可謂「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著實令人感佩。

西元 1923 年,莫內接受白內障手術,是時仍未發明人工水晶體,術後通常需戴高度遠視眼鏡矯正,果真如此,他會看到中心放大,周邊扭曲的影像。由巴黎蒙馬丹美術館藏,畫於 1924~25 年的一幅油畫,呈現綠葉黃花背襯藍底的「黃色及淡紫色鳶尾花」 ( 圖下 ) ,顯見其術後視力逐漸恢復,乃重拾畫筆,修改並完成橘園美術館的「睡蓮」。西元 1926 12 5 日,莫內逝於吉維尼 (Giverny) ,享年 86 歲。

 

 (本文擷錄轉載於www.taichungphoto.org.tw/ inee_3.htm)